感应加热频率的选择:根据
热处理技术要求及加热深度的要求选择频率,频率越高加热的深度越浅。
  高频(10KHZ以上)加热的深度为0.5-2.5mm, 一般用于中小型零件的加热,如小模数
齿轮及中小轴类零件等。
  中频(1~10KHZ)加热深度为2-10mm,一般用于直径大的轴类和大中模数的齿轮加热。
  工频(50HZ)加热淬硬层深度为10-20mm,一般用于较大尺寸零件的透热,大直径零件(直径Ø300mm以上,如轧辊等)的
表面淬火。
  感应加热淬火表层淬硬层的深度,取决于交流电的频率,一般是频率高加热深度浅,淬硬层深度也就浅。频率f与加热深度δ的关系,有如下
经验公式:δ=20/√f(20°C);δ=500/√f(800°C)。
  式中:f为频率,单位为Hz;δ为加热深度,单位为毫米(mm)。
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具有表面质量好,脆性小,淬火表面不易氧化脱碳,变形小等优点,所以感应加热设备在金属
表面热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  感应加热设备是产生特定频率感应电流,进行感应加热及表面淬火处理的设备。
	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应用 
	一、应用 
  承受扭转、弯曲等交变负荷作用的
工件,要求表面层承受比心部更高的应力或耐磨性,需对
工件表面提出强化要求,适于含碳量We=0.40~0.50%
钢材。
	二、工艺方法 
  快速加热与立即淬火冷却相结合。
  通过快速加热使待加工钢件表面达到淬火温度,不等热量传到中心即迅速冷却,仅使表层淬硬为马氏体,中心仍为未淬火的原来
塑性、韧性较好的退火(或
正火及调质)组织。
	三、主要方法 
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(高频、中频、工频),火焰加热表面淬火,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,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,激光加热表面淬火,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。
  表面淬火原理 
	(一)基本原理 
  将工件放在用空心铜管绕成的感应器内,通入中频或高频交流电后,在工件表面形成同频率的的感应电流,将零件表面或局部迅速加热(几秒钟内即可升温800~1000℃,心部仍接近室温)若干秒钟后迅速立即喷(浸)水冷却(或喷浸油冷却)完成浸火工作,使工件表面或局部达到相应的硬度要求。
	(二)加热频率的选用 
  室温时感应电流流入工件表层的深度δ(mm)与电流频率f(HZ)的关系为
  频率升高,电流透入深度降低,淬透层降低。
  常用的电流频率有:
  1、高频加热:100~500KHZ,常用200~300KHZ,为电子管式高频加热,淬硬层深为0.5~2.5mm,适于中小型零件。
  2、中频加热:电流频率为500~10000HZ,常用2500~8000HZ,电源设备为机械式中频加热装置或可控硅中频发生器。淬硬层深度2~10 mm。适于较大直径的轴类、中大齿轮等。
  3、工频加热:电流频率为50HZ。采用机械式工频加热电源设备,淬硬层深可达10~20mm,适于大直径工件的表面淬火。
	(三)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应用 
  与普通加热淬火比较具有:
  1、加热速度极快,可扩大A体转变温度范围,缩短转变时间。
  2、淬火后工件表层可得到极细的隐晶马氏体,
硬度稍高(2~3HRC)。脆性较低及较高疲劳强度。
  3、经该工艺处理的工件不易氧化脱碳,甚至有些工件处理后可直接装配使用。
  4、淬硬层深,易于控制操作,易于实现机械化,自动化。
  五、火焰表面加热淬火
  适于
中碳钢35、45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40Cr及65Mn、灰口铸铁、合金铸铁的火焰表面淬火。是用乙炔-氧或煤气-氧混合气燃烧的火焰喷射快速加热工件。工件表面达到淬火温度后,立即喷水冷却。淬硬层深度为2~6mm,否则会引起工件表面严重过热及变形开裂。
  表1 初试工艺及结果 表1 初试工艺及结果
	
		
			| 
				阳压/kV
			 | 
			
				阳流/A
			 | 
			
				栅流/A
			 | 
			
				加热时间/s
			 | 
			
				冷却介质
			 | 
			
				淬硬层深度/mm
			 | 
			
				硬度/HRC
			 | 
			
				脱碳层深度/mm
			 | 
		
		
			| 
				11
			 | 
			
				3
			 | 
			
				0.6
			 | 
			
				8
			 | 
			
				自来水浸淬
			 | 
			
				3.4-3.9
			 | 
			
				54
			 | 
			
				0.15
			 | 
		
	
	
		
			| 
				序号
			 | 
			
				工艺参数
			 | 
			
				检测结果
			 | 
		
		
			| 
				阳压/kV
			 | 
			
				阳流/A
			 | 
			
				栅流/A
			 | 
			
				加热时间/s
			 | 
			
				冷却介质
			 | 
			
				淬硬层深度/mm
			 | 
			
				硬度/HRC
			 | 
			
				脱碳层深度/mm
			 | 
			
				裂纹
			 | 
		
		
			| 
				1
			 | 
			
				11.0
			 | 
			
				2.4
			 | 
			
				0.50
			 | 
			
				7.0
			 | 
			
				自来水浸淬
			 | 
			
				3.2-3.8
			 | 
			
				54
			 | 
			
				0.120
			 | 
			
				发现几条细小裂纹
			 | 
		
		
			| 
				2
			 | 
			
				10.5
			 | 
			
				2.4
			 | 
			
				0.40
			 | 
			
				6.5
			 | 
			
				自来水浸淬
			 | 
			
				3.2-3.7
			 | 
			
				55
			 | 
			
				0.100
			 | 
			
			 | 
		
		
			| 
				3
			 | 
			
				10.5
			 | 
			
				2.2
			 | 
			
				0.35
			 | 
			
				5.5
			 | 
			
				自来水浸淬
			 | 
			
				2.8-3.3
			 | 
			
				55
			 | 
			
				0.030
			 | 
			
			 | 
		
		
			| 
				4
			 | 
			
				10.5
			 | 
			
				2.2
			 | 
			
				0.35
			 | 
			
				5.0
			 | 
			
				自来水浸淬
			 | 
			
				2.5-3.1
			 | 
			
				55
			 | 
			
				0.005
			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