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热处理工艺主要按 “作用范围” 分为整体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,核心是通过不同工艺调整材料性能,匹配零件的使用需求。以下是具体分类及适用场景的详细说明:
一、整体热处理:改变材料整体组织与性能
整体热处理作用于零件整个横截面,适用于需整体调整硬度、韧性、内应力的场景,常见工艺包括 4 种:

具体工艺  | 
    核心目的  | 
    适用场景案例  | 
  
退火  | 
    1. 降低材料硬度,便于切削加工2. 消除铸造 / 锻造后的内应力3. 均匀组织,改善后续热处理效果  | 
    - 铸件、锻件生产后的 “预处理”,避免后续加工开裂- 高硬度钢材(如高碳钢)加工前的软化处理- 焊接件消除焊接应力  | 
  
正火  | 
    1. 细化晶粒,提升材料综合力学性能(强度 + 韧性)2. 消除组织缺陷,统一材质性能  | 
    - 低碳钢(如 Q235)零件的 “最终热处理”(如普通结构件、支架)- 中碳钢(如 45 钢)淬火前的预处理,为后续淬火做组织准备- 批量零件的低成本性能优化  | 
  
淬火 + 回火  | 
    1. 淬火:获得高硬度、高强度(但脆性大)2. 回火:降低脆性,实现 “硬度 + 韧性” 平衡  | 
    - 需高硬度耐磨的零件:刀具(如高速钢铣刀)、轴承、模具- 需强韧平衡的关键零件:轴类(如电机轴)、齿轮、连杆- 注意:淬火后必须回火,单独淬火的零件易断裂  | 
  
固溶处理 + 时效  | 
    1. 固溶:溶解合金元素,获得均匀组织2. 时效:析出强化相,提升硬度和强度  | 
    - 铝合金、钛合金等非铁金属零件(如航空零件、铝合金门窗框架)- 要求轻量化且高强度的结构件(如无人机机身、汽车轮毂)  | 
  
二、表面热处理:仅优化零件表面性能 
  表面热处理仅改变零件表层(通常 0.1~5mm)的组织,保留心部原有性能(如韧性),适用于 “表面需耐磨 / 耐蚀,心部需抗冲击” 的场景,常见工艺包括 2 类: 
具体工艺  | 
    核心目的  | 
    适用场景案例  | 
  
表面淬火  | 
    1. 零件表层形成淬火组织(高硬度)2. 心部保持原始韧性组织  | 
    - 承受冲击且表面耐磨的零件:曲轴(表面耐磨,心部抗冲击)、齿轮齿面、凸轮轴- 轴类零件的工作面强化(如机床主轴的配合面)  | 
  
化学热处理  | 
    1. 将元素(碳、氮、硼等)渗入零件表层2. 提升表层硬度、耐磨性或耐腐蚀性  | 
    - 渗碳:表面高硬度耐磨(低碳钢适用),如齿轮、轴承、活塞销- 渗氮:低温处理(变形小),耐蚀 + 耐磨,如精密机床主轴、阀门、液压件- 渗硼:极端耐磨(表面硬度极高),如模具型腔、农机犁铧、矿山机械零件  | 
  
三、工艺选型核心原则
按材料选:低碳钢(<0.25% C)优先选 “正火” 或 “渗碳 + 淬火”,无法直接整体淬火;中高碳钢优先选 “淬火 + 回火”。
按功能选:“整体受力 + 抗冲击” 选整体热处理(如退火、正火);“表面耐磨 + 心部抗冲击” 选表面热处理(如表面淬火、渗碳)。
按精度选:精密零件(如机床主轴)优先选 “渗氮”(低温变形小),避免选 “淬火”(冷却快易变形)。
电话
0769-87895189
136-5000-0116
微信
加微信好友
手机站
进入手机站